寒來暑往,轉瞬十載?;秀遍g,收到筆試通知短信仿佛就在昨天,原來,已是10年前盛夏光年的事兒了。
從23歲到33歲,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
這10年間,當所有人都吐槽“90后”不靠譜的時候,我從西安回到陜北農村黃沙梁的產業園區,把所有的靠譜和精力都給了工作。
2014年6月,我以筆試和面試第二名的成績順利進入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團。先從在實驗室搖瓶子觀察變色開始干,第一次帶安全帽,第一次進車間,第一次和班組同吃同住三班倒,這些都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次年1月,正值公司黨委宣傳部成立之際,全公司遴選宣傳思想工作人員,我每天在三班倒的空隙時間,制作簡歷、寫策劃方案,并遞交上去。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得益于大學時期在中青報、騰訊實習的經歷,我順利進入黨委宣傳部,從零開始,建立公司宣傳媒介體系;從零開始,探索黨務工作的務實性與創新性。
2015年1月,我開始嘗試在系統內策劃搭建微信公眾平臺,將其作為公司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陣地和窗口,并定位為:生產不停,宣傳不止。
微信公眾號起號階段最艱難,由于缺少原創稿件,粉絲增長緩慢。我每周都在車間,追蹤一線工作者的日常,先后采寫陽極叉車班組、鋁業電解車間、煤業綜采隊的班組專題訪談報道。正是這些早期的采訪,我在體量達5000人的產業園區的各個車間都有了“新聞線人”,他們都是我未來的好工友和源源不斷的信息源。
為了增加用戶粘度,我還策劃了一些列廣大職工喜聞樂見的活動:迎新春文藝晚會線上送門票、大年除夕拜年發紅包、我的春節值班日志、中秋家屬送月餅、七夕線上表白墻……這一年,我采寫了180篇原創稿件,策劃了46場線上活動,編輯發布了1268篇公號推文。功夫不負有心人,年底,微信公眾號粉絲突破5000人次。
循環產業園區的幾千臺設備從未停過,工人們也是三班倒。對我而言,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成了我給自己設定的關鍵績效考核指標。由于運營微信公眾號的特殊性,我連續5年春節都在工作崗位上度過,個別節假日即使外出,也從不忘編微信的事兒。
2018年,因工作需求,我借調至集團總部,從0開始搭建微信公眾號“有色發布”,經過1年多運營,粉絲量達12000人次,多次寫出1萬+閱讀量的宣傳稿件。
10年間,當所有人都說“你干得很好,未來可期”時,我在29歲那年返回西安,加入陜西銀礦。途徑西安老城20世紀90年代的小樓,穿越秦嶺隧道,來到陜南曲徑通幽處的老廠房,開啟了一段全新的人生體驗。
從最初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到如今的“全能型”黨務工作者,我始終把對工作的熱愛融入心間,寫進字符,精心制作好每一個宣講課件,收集報送每一份黨務材料……黨務工作沒有那么多亮眼的成就,也沒有那么多閃亮的瞬間,有的就是日復一日的繁忙緊湊。慢慢地,我體會到,看似細微的小事,努力做好就是負責。我個人覺得,基層黨務工作者不僅需要仰望蒼穹的摘星之志,更需要的是在人間煙火里向下扎根的沉著、謙遜、毅力。
10年,我在不斷摸索中逐夢、成長、前行。下一個10年,我始終相信:堅持付出,才會有收獲。也將始終牢記剛入職培訓時那句:有色人,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