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報》4月18日訊:柞水、山陽兩縣,位于陜西省南部,地因勢而險,山因景而美,有“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稱。兩縣有色金屬資源儲量豐富,柞水-山陽礦集區是陜西省5大熱點礦區之一。
自遼寧鞍山入陜,作為最早一批支援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的地勘單位,西北有色地礦集團(原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權屬單位713總隊公司12年精耕柞水-山陽礦集區,用青春和熱血在巍巍南秦嶺續寫了“為國找礦”的精彩篇章。
“質”勝于華 當好找礦先鋒隊
2011年,乘著原國土資源部(現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強勁東風,713總隊公司堅持點面結合、區域展開,多目標、多手段、多技術綜合部署地質找礦,工作程度全面提升,找礦成果顯著。據數據顯示,12年來,該公司在柞水-山陽礦集區取得重大找礦突破:發現金礦產地15處、銅礦產地1處、鈷礦產地2處,其中,達到大型規模的1處、中型規模以上的6處。
立足找礦老區,拓展勘查新區,瞄準有望靶區,該公司內引外聯,邀請專家學者把脈定向,引航深部找礦,相繼在中央財政、陜西省地勘基金支持和企業自籌的條件下,開展了10余年綜合地質勘查工作,在礦集區先后投入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248平方千米、1∶5萬專項地質測量2080平方千米、1∶1萬地球化學測量130平方千米、1∶1萬地球物理測量110平方千米、1∶1萬地質測量150平方千米、1∶2000地質測量45平方千米、槽探7.1萬立方米、坑探3.53萬米、鉆探工程10.50萬米。
“這些成果為秦嶺地質構造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更翔實的地學資料,為秦嶺南麓的找礦開發、環境保護以及商洛市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西北有色地礦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菊生表示。
其中,夏家店金釩礦床的找礦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探獲金金屬量50余噸、釩資源量25.11萬噸;新發現具有工業價值金礦體9條,走向長度50~250米,傾向延伸50~500米,厚度0.80~44.94米,礦石平均品位1.03~22.73克/噸,新增(探明+控制+推斷)金屬量35.84噸,礦石量1015.39萬噸;新發現釩礦體1條,長1800余米,厚1.00~39.65米,平均厚10.19米,平均品位0.91%,新增(探明+控制)礦石量129.54萬噸,資源量11.42萬噸。目前,夏家店礦床已成為區內最大金釩礦床,礦區深部及外圍進一步礦化信息豐富、找礦潛力巨大,有望成為礦集區內首個超大型金釩礦床。
勘查開發 奠定產業發展新格局
作為國有地勘單位,該公司始終立足增強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基點,守好資源底線,加快找礦突破,主動對接地方政府發展戰略,適時確立了“以地質為基礎、以礦業為龍頭”的發展新方略,形成了一批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
12年來,該公司依托豐富的地質找礦成果,以夏家店金礦作為典型礦床全面開展綜合研究工作,建立了礦集區的區域找礦預測模型;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以地質研究、技術創新帶動整個礦集區勘查找礦工作,相繼發現了龍頭溝金礦床、王家坪金礦床、劉家峽金礦床等多個中型規模以上的金礦產地,累計探獲金金屬量35噸;目前,已經建成中型礦山3處,柞水-山陽礦集區逐步成為陜西省重要的黃金資源基地。
2017—2020年,緊密圍繞國家關于戰略性礦產資源的找礦部署,該公司在礦集區內進一步實施“陜西省山陽礦集區找礦預測”項目,在池溝地區發現厚度達120米的厚大斑巖型銅礦體,首次發現工業級別的斑巖型礦體,為柞水-山陽礦集區尋找斑巖型銅礦床打開了新局面。該公司新發現鈷礦找礦遠景區4處,以“娘娘廟鈷金礦產地”為代表的鈷礦產地2處,為礦集區深入部署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和礦業開發奠定了基礎。
隨著一批重點開發項目的相繼確立和建成,該公司地質勘查、礦業開發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發展質效、做大做強資源型產業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積厚成器 跬步江山即寥廓
志不改,道不變,713總隊公司有充足的底氣走好“地礦一體化”的創新發展之路。西北有色地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秦西社表示:“底氣源于公司60余年涉足省內外、國內外的勘查工作經歷,長期的專業化積淀和顯著的人才優勢;底氣源于已建成的20余座成熟礦山,堅持探、采、選、冶、加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底氣源于實施‘立足秦嶺,跳出秦嶺’戰略舉措以來,走出了一條資源開發與綠色發展并重的轉型升級之路?!?
緊跟新一輪國家找礦戰略突破行動,713總隊公司明確了下一步的主攻方向:緊跟國家“十四五”期間找礦戰略部署,發揮區位優勢,繼續加強優勢礦種——金礦的找礦勘查工作,做強做大黃金產業;加強對鈷、銅、“三稀”等戰略性礦種的找礦勘查工作,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勘查發現2~3處銅、鈷礦產地,打造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提升區內資源保障能力,開創礦集區資源開發新局面,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和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