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響應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號召,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6年,被陜西省國資委、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三級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被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評為“2014~2015年度先進單位”。西北有色工程公司面對市場變化和重重壓力,不等不靠,主動出擊,開創了發展新局面。
市場靠“跑”:車輪轉動有商機
西北有色工程公司總經理李忠民常念叨 “項目不是等出來的,而是跑出來的”,告誡大家跑項目“要放得下身段,低得下頭顱,才能拿得下項目”,就連經常出差的司機也打趣說:“發動機一轉,入賬幾十萬?!边@些話看似輕巧,背后都是長年累月一點一滴辛苦付出的印證。
該公司為了充分調動職工提能力、闖市場、找項目的積極性,相繼出臺了《審核審定人員管理辦法》、《年終考核獎勵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辦法,薪酬待遇和服務都向長期扎根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傾斜,鼓勵大家“全民皆兵”,去市場上尋找項目、尋求合作。
如果問公司職工闖市場最重要的秘訣是什么,答案就是“要多跑”。為了彌補人員精力時間有限的缺點,最大限度提高市場對接效率,公司劃分了片區,安排固定人員與甲方單位進行對接。正是這種公司上下全員聯動的奔波努力,才成功拿下了一個又一個項目,創造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專家引領:標桿人物走在前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該公司近年來有目的、分專業地培養造就了一批技術專家,涉及文物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鉆探、水工環、巖土工程等各方面。“專家型”的領軍人物是工程公司有效推動產業調整、爭取市場地位的制勝法寶。
文物地質方面,該公司老一輩的技術專家張忠永當仁不讓。素描、造像、紅外檢測、溫度控制、水毀處理、病害救治等文物搶救與保護方法在一個71歲老人手里信手拈來,從青海的哇沿水庫文物保護,到彬縣的大佛寺石刻保護,再到銅川千佛寺石刻群保護等,這些項目都離不開他的辛苦付出。
災害治理方面,楊魯飛、常喜順、王一兵、何守業等都是專家。陜西略陽柳樹壩滑坡發生后,總工程師楊魯飛和副總經理常喜順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冒著有可能突發次生災害的風險,查看了整個邊坡的形態,分析了滑坡下滑的成因機制,果斷提出了應急治理措施。他們常說:“搞災害治理就是給地球上不聽話的邊坡體號脈看病,要想練就望聞問切的本領,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多學理論知識,多去野外實踐?!蹦贻p的技術人員說起這些專家來,個個都豎大拇指。
一職多能:培養員工“多面手”
近年來,西北有色工程公司對人才要求已由專業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要求技術人員素質全面、一職多能。該公司為此花費了很大精力,主要通過師徒結對、學術金秋、壓擔子、重獎注冊人員等形式培養和推動技術人員的成長,建立了一支勇搏市場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有效帶動企業創收增盈。
該公司工程部依據2015年指標測算,一個人平均一年要完成11個項目,產值108.3萬,項目普遍“內容雜、工期緊、難度大”。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具有多面手特點,不但要懂技術,更要懂管理、懂經營、懂協調,上能與甲方領導侃侃而談,下能與村民打成一片,正所謂“光膀子能搬磚,穿正衣能賣保險,打上領帶能談判,帶上眼鏡能計算”。
2014年初,該公司委派幾名技術人員開始接觸洋縣釩鈦磁鐵礦項目。初到伊始,偏僻的地理位置,陌生的人際關系,復雜的周邊環境,一度使工作陷入困境。80后的他們沒有被嚇倒,蝸居在小旅館20多天的時間里,理清思路、調整方法,逐步打破了各個壁壘。2月的子午河水流湍急,他們踩著石塊跳著過河,數次跌入河流;4公里長的菜田溝、5公里多的畢機溝、8公里多的野人溝、3公里多的方沙溝,這些沒有道路、單趟行程超過兩個多小時的溝壑走了不知多少來回;2014年5月~8月村民阻撓停工,他們代表甲方與村民促膝長談;2015年9月畢機溝隧洞裂隙突水的緊急處理,親眼見證了水火無情;2015年11月為了結算,分分毫毫與造價部部長斗智斗勇,收獲了“不打不相識”的真言……經過兩年的努力,該公司在洋縣釩鈦磁鐵礦礦區共拓展了項目15項,完成勘察產值1100萬元,施工產值53萬元。正是憑借著這樣一支專業、敬業的人才隊伍,該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葆活力,才能不斷實現提質增效、穩定發展。
(原文鏈接:
http://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25513&q=3853&v=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