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些重大的論斷和決策,進一步喚醒了國民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積極參與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開拓創新 成果顯著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開拓創新先行先試,先后成立了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院和福建生態規劃設計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及工程技術研發,積極參與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項目,奮力開拓市場,先后中標多項生態修復工程。
截至2017年末,西安勘查院生態分院先后完成《陜西省黃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福建省閩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的方案編制,完成沮河上游生態保護修復、藥王山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耀州區一二三道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延長縣安溝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延長縣郭旗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延長縣延河城區段生態保護修復、志丹縣杏子河流域水土共保共治等項目的勘察設計工作。幾處試點工程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同行的肯定,探索總結了一套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保護修復經驗。
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院捷報頻傳,先后中標吳起縣寧賽川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志丹縣周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延長縣延河(焦家嶺-入黃口段)生態保護修復、耀州區孫塬鎮廢棄礦山綜合整治及周邊區域生態修復、銅川市印臺區城區段山體修復、沮河上游(二期)生態保護修復6個項目。目前,多數項目已完成設計評審,進入施工準備階段。
加強技術研發 建設智庫平臺
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積極開展各項技術創新工作,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東方碳信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多名教授專家共同組建“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團隊”,積極開展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黃土高原人工生態系統結構改善和功能提升技術、陜西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與示范、陜西省黃土高原地區城市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與示范、陜西黃土高原生態質量監測和安全評估與預警技術等研究,探索生態治理與生物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協同技術,培育和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生態富民相結合的產業化生態治理模式等。
同時,加強智庫平臺建設,對前期調查、方案設計、施工質量、驗收等過程進行全方位咨詢和控制。打破行政區劃、部門、生態要素界限,對各行業的管理辦法、技術標準、技術措施進行集成,創新性的編制了《銅川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控制性詳細規劃》《延安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試點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實行了“一張圖”和“一張表”管理,強化了設計方案的系統性、整體性、合理性、科學性,提出了項目組織、論證、設計、審查、考核、驗收的系統解決方案,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地質調查和評價體系 科學診斷環境問題
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是一個集地質學、土壤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災害學、地理學、自然資源學、水文學、社會科學等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地質地貌是生態系統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和物質基礎,氣候和水文是生態系統發育的主要生態背景條件,這些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干擾是生態系統退化的兩大驅動力,其相互影響、反饋、耦合。然而過去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工程中,不重視自然因素的調查、系統分析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導致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部分項目甚至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為此,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采用中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加強了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工作,系統梳理隱患和風險,對項目區做一個大體檢,科學診斷了生態環境問題及病因,為系統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基礎依據。
進行系統設計 實現“生態修復+”目標
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按照“集中連片、因害設防、突出重點、打造亮點”要求,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將綜合治理措施和發展規劃有機結合,帶動了后續旅游經濟的發展,真正實現了“生態修復+”系統設計目標,為建設美麗陜西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著重考慮生態環境防治系統建設,按照和主體功能區一致,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和修復并重,問題導向、因害設防、集中連片、突出重點、系統治理、整體推進,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精準扶貧的原則,提出以延河、沮河、石川河等為骨架的“梁、塬、坡、溝、川共治,水、土、林、田、人共利”系統保護修復總體設計思路,分類施策,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兩手發力”,突出工業、農業、生活“三源齊控”,推進水安全防治、水資源保護、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四水共治”,重點實施生態環境空間管控、水土共保共治、農田生態功能提升、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廢棄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城市生態修復、農業面源和工業污染防治、生態系統管護等工程。
截至目前,志丹縣杏子河流域水土共保共治項目實施后王瑤水庫水質類別由三類改善為二類,藥王山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完成后大力推動了藥王山生態旅游的發展,延長縣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推動了移民搬遷安置、生態產業、脫貧攻堅等目標,達到了生態、生活、生產的和諧統一,得到了自然資源部、財政部、陜西省財政廳和國土廳等部門的充分肯定。藥王山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耀州區一二三道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沮河上游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作為樣板工程先后接受了全國10余個省市的參觀學習,有力地樹立起“有色西勘”品牌形象,為公司今后開拓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市場打開了新的局面。
繼往開來 任重道遠
在積極參與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過程中,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生充分利用智庫平臺和技術優勢,發揮出“政策清、生態環境問題查的準、設計系統性和針對性強、服務質量優”的優勢,積極參與全過程的咨詢、管理、質量管控,推行一站式服務,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繼往開來,任重道遠。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每個人都應該做綠色發展的踐行者、推動者,陜西有色西安勘察院將繼續開拓,不斷加強技術創新,為公司發展、為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