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礦山生態修復已經成為行業研究熱點。然而礦山生態修復絕不僅僅只是復原受損地形、表面綠化那么簡單,而是要將損傷調查、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有機結合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合理選擇生態修復模式,實現生態系統功能恢復、資源開發再利用及文化藝術價值再現。
2016年以來,西安勘察設計院積極參與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充分發揮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業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開拓、不斷創新,積極參與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成果顯著,積累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治理經驗。依托近年在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方面諸多典型案例,西安勘察設計院不拘泥于傳統的礦山恢復治理觀念,借鑒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以鳳縣有色金屬鉛鋅礦區生態修復和重金屬污染為研究對象,聯合組建的陜西有色金屬礦山重金屬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圍繞有色金屬礦山開采、選冶過程中產生大量固廢及其侵占土地、污染水土、引發地質災害、破壞生態等問題;通過科技攻關和示范,攻克陜西有色金屬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廢渣資源化利用、水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技術難題;通過研發重金屬鈍化、篩選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及抗性微生物、固廢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提供一套解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水土重金屬污染防治、固廢資源利用、植被恢復、生態固碳等系統方案,系統解決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協同治理難題。
針對鳳縣常年的礦山開采和廢渣堆積,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觀,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污染,西安勘察設計院建立陜西有色金屬礦山重金屬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示范基地,提出“安全為先--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態修復”的總體思路。通過有色金屬采選廢石場災害治理--重金屬固化、阻隔--植被恢復及超富集植物吸附--攔渣壩垂直帷幕和生態攔截溝--淋濾水森美思納米材料重金屬污染吸附和濕地修復技術--陸生和水生植物三級耦合的重金屬污染生態削減技術,實現重金屬污染物減排及礦區生態修復,解決鳳縣秦嶺山區重金屬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協同治理難題,形成有色金屬采選廢石場生態修復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成套技術。
示范基地篩選出當地優勢修復鄉土植物類型16種,在合理的水肥、耕作管理下,待植物成熟后,進行園區內土壤、植物和水體的取樣調查和檢測。結果顯示,在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協同作用下,示范基地內成套技術體系取得了顯著的修復效果,所有采樣園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均低于篩選值,使得修復后土壤達到安全使用標準。經過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態修復一系列手段,檢測濕地內水體的凈化效果,生態濕地中所有水樣消除了劣V類,濕地內水質達到了II類地表水標準,修復區展現出生機勃勃的生態面貌,達到了“山青林茂、水秀草綠、田良業興”的生態修復效果。
下一步,西安勘察設計院將繼續加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創新研究力度,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通過“成套技術”提升生態修復功能,繪就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為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支持地方可持續發展貢獻有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