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因為寫工作方案的需要,找來紀實文學《梁家河》,翻了又翻,讀了還想讀。這本書不厚,不到200頁,故事性極強,畫面感十足。平日里,和朋友們聊天,談到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時,大家說的最多的是勵志文學、情感故事、實用工具書。讀完《梁家河》,我便迫不及待地與朋友們分享,一定要讀這本書,真的很好看,很勵志,很實用。
在《梁家河》一書中,習近平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過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梁家河七年,他在自制煤油燈下讀磚頭一樣厚的書,干活兒從不“撒奸兒”,帶領村民修建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作為青年人的自己,每年讀了多少本書?工作中是否實實在在做了事情?有沒有創新工作方法?有沒有動腦筋思考?有沒有團結人?有沒有不止奮斗?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青年人,就應該讀書修身,創新學習,不止奮斗。
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我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在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不論條件多么艱苦,習近平始終堅持讀書學習,上山放羊的時候不忘拿書閱讀,深夜里點著自制煤油燈熏黑了臉還在讀書。梁家河七年,他讀了《十萬個為什么》、《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國通史簡編》、《怎么辦?》、《紅與黑》、《戰爭與和平》《林海雪原》、《山花》、《莎士比亞作品》等等書籍。
我們總習慣說自己焦慮、壓力大,可是工作之余卻依舊在刷抖音、追熱播劇,一邊在抱怨一邊又在周而復始重復著這樣的生活。不知道如何應對焦慮如何去改變的時候,何不嘗試著先從讀一本書開始,讓讀書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通過讀書,不斷思考、不停借鑒,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進而不斷成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做一個干實事的行動派
習近平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后,就開始謀劃著梁家河的糧食增產計劃了。他游說、勘察、計算,克服重重困難,苦活重活搶著干。“打鐵還需自身硬”、“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他的帶動下,鄉親們拿出沖天干勁,修建好淤泥壩,制造了一片良田。
“習近平一直是一個行動派”,但他從《人民日報》上看到沼氣報道時,就開始冷靜思考:如何在梁家河也能用沼氣做飯、照明的事情。思考過后,他自費踏上前往“四川”的取經之路。取經回來后,著手宣傳并試驗,習近平像高速運轉的陀螺一樣,用巧干實干解決了一個個難題,點燃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的潔凈之火。把四川的新技術引到黃土高原來,在考察“取經”過程中,他愛學習、愛思考,強調知行合一,發明新的建池技術,以土代石,創造性地建成了土石結合池,降低了生產成本。在梁家河第一口沼氣池旁邊的墻上,有一幅宣傳畫上寫著“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不正是習近平青年時代的真實生活寫照嗎?
去年5月份,我有機會前往梁家河村實地體驗知青生活,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時的足跡。作為一個陜北姑娘,對窯洞并不陌生,窯洞除了旅行者眼里的冬暖夏涼外,更多的是不知何處的“跳蚤”和空氣里彌漫著的黃土味道。梁家河七年,是青年習近平艱苦奮斗的七年,他接受著艱苦生活的磨練,過了“跳蚤關、飲食觀、生活觀、勞動觀、思想觀,學習了梁家河的“土”學問;梁家河七年,是青年習近平創新實干的七年,他不停思考,反復琢磨,巧干實干,帶給了梁家河“洋”學問;他一直拼命干活,從不“撒奸兒”,就像陜北山谷里長出的柳樹,拼命扎根,倔強生長,是村民們人人夸贊的“好后生”。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有希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飽含深情地向新時代青年發出的召喚。每次看到這段話,我的內心總會充滿自豪和驕傲感,我們的國家正值繁榮昌盛,而我正值青春年少。四年前,我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名字就叫“行動派DreamList”,今天早上收到的信息是“2018已經過了187天”,那就繼續做一個行動派,讀書修身、創新工作,為幸福美好生活不懈奮斗。